样要用在老百姓的身上,这些工作悉数砍掉,每年能多修多少里的大堤河坝?能建多少条路,开多少条渠? 这天底下除了太祖高皇帝的孝陵,再也没有第二个人配得上让工部来费心操持!” 朱允炆多次强调过,孝陵哪怕建一百年,花再多的钱他都不心疼,因为洪武皇帝配得上,除了太祖,谁也不配让工部花着国家的钱来伺候! 内阁几人都一阵心旌神摇。 皇帝,是真够狠的。 将天家的私事跟国家的公事拆开,如此一来,私事就有私人独力承担的开销,跟国家完全分割开。没钱?那就别办了! “礼部的事亦然。” 砍完了工部,朱允炆下一刀紧跟着便落在礼部上。 “礼部掌祭祀和接待使臣、安抚番邦,以后祭祀的事就不归礼部了。 祭祖由宗人府操持,而这个天,以后就不祭了!” 年年祭天,年年天灾不断。 那还祭个屁啊! 暴雨、洪水、地震、山火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东西,你祭不祭,该来的还是一样会来。 那你祭天的目的是什么?强调受命于天吗。 “陈胜吴广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朱允炆目光所过,四人都面色突变。 皇帝脑子又抽风了,怎么好端端说这么一句话。 “当年安童荣也说过,‘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朱允炆浑不在意的说着这么两句在古人眼里极度犯忌讳的话。 “使民开智,百姓自然不再会去相信所谓的受命于天,不会相信什么是天人合一者即天子。 太祖皇帝起自寒微,斗倒了那么多大地主出身的豪强,原因不是因为太祖他老人家承天命,而是因为太祖顺民心! 因为太祖顺民心,所以太祖兵强马壮!所以太祖得天下开国我大明。 遮遮掩掩不敢说没有这个必要,朕就算把这两句话说给天下听,难不成就四海皆反了吗?” 百姓或许懵懂,但大明的每一位将军、大臣哪一个不知道这两句话? 为什么他们不造朱允炆的反呢。 因为他们知道百姓的民心向着朝廷,军队中的军心向着皇帝,他们就算拿着这两句话招摇过市,也没人会响应他们。 “很多的事情说道本质上其实很简单,是你们这些人把他给弄得复杂化了。” 朱允炆手指虚点,四人便有些不好意思的讪笑两声。 “把什么皇帝啊、君权啊弄得云里雾里,让百姓、卒武看不懂,以为他们看不懂就会害怕和畏惧,你们要知道,一旦他们吃不饱饭的时候,什么玩意在他们眼里都不可怕! 而只要让他们吃饱饭,谁动他们的饭碗,他们就会跟谁拼命。” 这么简单的道理,基本上是有点智商的都懂,却偏偏还有那么一小撮人鼓吹着一旦皇帝面上那层神秘的面纱拿下,就国之不国了。 “礼部只负责外交,祭祖由宗人府操持,我大明不需要天地庇佑,太祖活着的时候太祖在保护我大明,同理,朕只要活着一天,自然由朕来保护我大明!” 以人代天之责! 有江西抗洪的事坐底,朱允炆有这个底气说这句话。 谁在皇帝这个位置上,谁就要担负起这个位置的责任! “至于兴办教育的事也不归吏部或礼部分管,添设教育部,由内阁直接领导。” 朱允炆说道这里也有些累了,端起茶碗一饮而尽:“目前朕的想法也就这些,把各部署衙的事都细分出来,各领一摊,各管各事。内阁统一领导,向朕负责。” 吏、礼、工、户、兵、刑是传统六部,然后便是新添设的商务部、国家资源部、税务总署和教育部,中枢衙门从六个变成十个,六部的权力稀释了,但内阁的工作量则加了不少。 内阁四人仔细想想,觉得拆了六部也挺好,起码位置多了不少,外廷的权力被稀释掉,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具有独立影响朝廷或者皇帝的能耐,算是皆大欢喜。 “部门增多了,各自的职责也明确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定一个指标。” 为什么要拆六部出来,因为朱允炆打算给他们增添点压力。 那就是政府工作计划和绩效指标! “自明年建文六年开始到建文十年止,每五年内阁要拿出一份详实的工作计划,领导和监督朝廷各部堂署衙的工作,内阁和各部堂署衙向朕签署军令状!完不成,一律撤职归乡。” 内阁四人互相对视,都苦笑起来。M.DUoJu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