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的话英国根本就不会准许中国海军越过苏伊士运河。 而即便是让中国海军通过苏伊士运河了,但是英美两国海军也是严正以待,不但派出大量船只沿途监视,在空中时刻都有飞机进行监视。 而第七机动舰队也是被迫老老实实地在英国人的导航船只的引导下慢吞吞的通过苏伊士运河。这倒不是说英国人故意刁难,而是经历了多年的北非战争,尽管轴心[***]队从来都没有打到苏伊士运河这里来,但是轴心国的海军和空军还是对苏伊士运河进行了布雷等手段,试图封锁苏伊士运河,而英国人也是一直持续的进行排雷、清理巷道,以保障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能力,所以这几年来虽然偶尔有些时间无法通航,但是大部分时间里苏伊士运河还是保持了通畅,在这一点上可见英国人还是花费了不少功夫的。 现在苏伊士运河里存在了不少水雷或者沉船之类的,所以没有导航船只的话,还真的很难安全无事的通过。 提心吊胆的通过的苏伊士运河后,赵子栋也是松了一大口气,看着出海口那一片蔚蓝无浪的海面,赵子栋深吸了口气然后对着海面道:“地中海,我们来了!” 第九百八十三章 地中海我们来了(二) 地中海,这个近乎封闭式的海域一直以来都是欧洲列国海军的主要对抗海域,不管是一战时期还是二战时期,地中海都是诸多海军交战的海域,尽管两次大战中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海战,但是小规模的海战确实非常频繁,这是一种类似消耗式的战斗模式,规模不大但是频繁发生。实际上这也是各国海军的主要交战模式,要打一场海上决战之类的战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除了双方的兵力因素外,还和各方的海上策略有关。 实际上近数十年来,超大规模海战经验最为丰富的不是老牌帝国英国海军,而是中美曰三国海军,其中又以已经消失了的曰`本海军打过的次数最多,包括第二次中曰战争里头的东海大海战、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中曰`本海军又是频繁和美国海军发生了大规模海战,包括珍珠港海战、珊瑚海第一次海战、珊瑚海第二次海战。而后又是和中国交战,爆发了彻底击垮曰`本海军的奄美海战。 这说起来,曰`本海军其实打过的大规模海战次数实际上二十世纪各国海军里最多的,中美英三国都得甘拜下风。 只不过打的多了,把他们的所有家当都给打光了而已! 相对于大规模海战频发的太平洋海域,大西洋和地中海就显得平静多了,大西洋那边正规的海面战斗实际上就发生过一次而已,那就是英国海军围歼卑斯麦战列舰以及提尔皮茨战列舰的行动。 三十年代前中期,当时正值中国大肆和欧洲各国进行各种军事合作的时候,包括和法国合作研发十二寸十三村口径的新式舰炮,并且和德国人合作研发液冷航空发动机等,当时作为技术交战,中国给德国提供了部分战列舰相关技术,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新式战列舰的大口径舰炮了,同时中国的工程师们还广泛参与了德国新式战列舰的船体设计当中来,所以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德国的这两艘战列舰带有非常重的中国元素。 当时德国经历一战失败,加上后面的条约限制不能建造战列舰,几乎军舰的发展停顿了至少十五年以上,基本上到希特勒打算建造战列舰的时候,他们的造船技术还停留在一战末期水平。而这也是他们不得不和中国进行技术交换的原因,三十年代的中国自然没有1945年的中国那么牛逼,但是当时也是国际上新型的工业国家之一,而且还是正儿八经的海军四大强国,自诩只排在英美曰之下。而且非常关键的是中国在二十年代后就是设计建造了舜帝级战列舰,虽然其中的动力系统以及舰炮等关键设备都是从美国进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已经具备了建造战列舰的技术能力,而到了三十年代后上海兵工厂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算是把十六寸舰炮的技术给吃透,能够生产出来该口径的炮管并给中国的四艘战列舰给予正常炮管替换,摆脱了过去十多年来一直要从美国进口备用炮管的尴尬历史,而一款舰炮里头最为困难的就是炮管了,炮管解决了后其他的都不算太大问题,因此在三十年代中期中国上海兵工厂设计的十六寸舰炮系统虽然总体姓能上和当时美国最新研发的mk67等十六寸舰炮有所差距,但是还是足以跻身一流强国之列!这么说可不是客套话,而是事实,因为在当时世界上能够生产十六寸舰炮的国家就只有三个而已。英国、美国、曰`本。而后才算是加上了一个中国,至于其他国家还徘徊在十五寸舰炮里头呢。 因此哪怕中国的仿制的舰炮是美国在二十年代时期的十六寸舰炮,但是能够造出来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业成就。 德m.DuOjUcAI.cOm